JerryDodo私日记

杜嘉瑜(KayuTo)个人长篇日记

私日记(61)-2019年2月25号-浅谈交友

 

日常生活里,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关系,这关系在街上路上,则称作陌生人;在工作单位里,则称作同事或上下属;在健身房里,则称作铁友等等。这些关系,一旦在某个时机被某些合理的条件所催熟时,则变成“朋友关系”。这种关系,在路上相遇可以打招呼,喊一声“Hey , 朋友!”;在工作单位下班后,吃饭是可以跟别人介绍“这是我同事,也是我朋友”;在健身房里,开始搭档型健身,我做完这组器械,然后到你。

 

但所有美好且纯净的友谊,总会在时间的推移下,暴露出各自已知或未知的优缺点。这种交友理论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乔哈里视窗”,也被称为“自我意识的发现——反馈模型”。它被分为4个区域:公开区、隐藏区、盲目区、封闭区,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。

 

“公开区”

是自己知道、别人也知道的信息。例如你的家庭情况、姓名、部分经历和爱好等。开放区具有相对性,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,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。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,共同的开放区越多,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,越不易产生误会。

 

“盲目区”

是自己不知道、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。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,你的某些处事方式,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,等等。反思现代社会,为什么那些地位和权势越高的人,越难听到关于自己的真话?就是因为围绕在这些人周围的往往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和话,沟通单向而闭塞,就如同何教授课堂上的几何图形信息传递一样。一旦当事人没有博大、开放的胸怀容纳一些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朋友或善于直言的下属,他的盲目区就有可能越来越大。因此,作为党员领导干部,只有不断地缩小自己的盲目区,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。

 

“隐藏区”

是自己知道、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。例如你的某些经历、希望、心愿、阴谋、秘密,以及好恶等。一个真诚的人也需要隐藏区,完全没有隐藏区的人是心智不成熟的。但在有效沟通中,适度地打开隐藏区,是增加沟通成功率的一条捷径。

 

“封闭区”

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。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。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,也许通过某些偶然或必然的机会,得到了别人较为深入的了解,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,人的某些潜能就会得到较好的发挥。

 

“在公开区的运用技巧”

他的信息他知道,别人也知道,这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?善于交往的人、非常随和的人。这样的人容易赢得我们的信任,容易和他进行合作性的沟通。要想使你的公开区变大,就要多说,多询问,询问别人对你的意见和反馈。

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,多说、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,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。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,就要多说,同时要多提问,寻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,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,有了基础,就不难建设高楼大厦。

 

“在盲目区的运用技巧”

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,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是一个不拘小节、夸夸其谈的人。他有很多不足之处,别人看的见,他却看不见。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,问的太少,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。所以在沟通中,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,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。

 

“在隐藏区的运用技巧”

如果一个人的隐藏区最大,那么关于他的信息,别人都不知道,只有他一个人知道。这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或者说是个很神秘的人。这样的人我们对他的信任度是很低的。如果与这样的人沟通,那么合作的态度就会少一些。因为他很神秘、很封闭,往往会引起我们的防范心理。为什么造成他的隐藏区最大?是因为他问的多,说的少。他不擅长于主动告诉别人。

 

“在封闭区的运用技巧”

未知区大,就是关于他的信息,他和别人都不知道。这样的人,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,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。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,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。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,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,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。

 

以上理论,在现实生活中,往往会遇到很多极端例子待你去解决。

 

例如遇到“杠精”,你说“1+1=2”,他会反过来说“1+1=3,等于11,等于一双筷子,等于’好 ’。”等等之类的抬杠话。你能做的,只有三种选择:

 

第一种:前进法则。即是理性地跟他杠回去,让对方找不到其漏洞的杠法。如他说“1+1=3”时,你可反问他:“如果1+1=3、我给你2张1元,你会给我3元么?”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每天都要见到且躲不掉的杠精,而且他非杠你不可的那种。

 

第二种:保守法则。即是站在他那边,他说什么,你就附和地肯定他的答案,回“嗯,哦,对”之类。“1+1=3?嗯,对,我也觉得等于3,也可以哦!你说得对噢!”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所谓的“拍马屁”上,说白了就是有利益关系的,再说白了,就是对方是你的上司,长辈,或者其他地位高的人。毕竟你若跟他杠回去,那你损失的,其程度便难以估量。

 

第三种:后退法则。即是他说他的,你沉默式敷衍或离开即可。他说“1+1=3”,你就浅笑地点点头,下次别跟他来往即可。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你很不喜欢别人是杠精,更不是和别人对着抬杠,而且对方在你眼里是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,那便可以逃避,离开。

 

这种“1+1=3”的例子,只是个例子,它可扩充到很多生活场景里,不管是网络亦或是线下。比如“吸烟有害健康”,对方就会立马反驳道:“我小区的大爷门卫,他抽了一辈子烟,也没见他不健康啊!”所以现在的人都惧怕杠精那种跋扈的劲,只能在说“吸烟有害健康”之前,改成“吸烟有可能、也许、貌似、应该、或许、或者、未必、几乎、多数、部分、有害健康”。这样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来防御未知的“杠语”。

 

是的,我们都怕杠精,杠精是特指很多时候(不分青红皂白)把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。有的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,是否正确,总先反驳挑刺,为了反对而反对,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。“杠精”发作时常会再加上“只有我一个人觉得……”“你们都…………..”句式的加持,基本上能成功惹翻他人,引起别人的攻击。这在“乔哈里视窗”里可以规划到“盲目区”。

 

再谈“跟风党”。跟风:广义讲,应该是学习、跟随一种风尚或潮流。是一个中性词。狭义讲,是一味盲目地跟潮流,不管是否切合实际。这则是贬义词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把跟风作为贬义词来用,指突然盛行起某样东西时,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,不经过仔细思考,盲目跟随潮流,参与,模仿,或可说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。

 

一句“小姐姐、小哥哥”的跟风,瞬间卷起了这两年的潮流称谓。“小姐姐”这个称呼最初源于日本动漫《LoveLive!》的追随者们,他们也称作“ller”,是对其动漫的声优们的亲切称呼(多数ller年龄比声优小,“姐姐”则似乎暗示双方年龄差距较大,不太合适)。后来“小姐姐”这个词在其他地方流传开,“小哥哥”这个词随后也相应地出现。

 

“‘小姐姐,小哥哥’,这些称呼多好听多萌多可爱呀,有点小撒娇的感觉,很不错噢!如果不用‘小姐姐、小哥哥’这样的称呼,那还能用什么?‘大叔阿姨、大婶大伯 ’?”

 

“如果土一点或正规一点,可以叫‘先生、小姐’,生活化一点的可以叫‘帅哥美女、靓仔靓女’。”

 

“但是‘帅哥美女、靓仔靓女’就太普通了呀,而且又不萌不可爱,没意思。”

 

有次我打游戏,因为副本要开语音来合作才能通关,

没想到一位女队友向我说了句“小哥哥,救我~”

我瞬间回复道:“别别别,别这样称呼我,我很膈应这种撒娇式称呼”。

女队友:“这有什么呀,现在很流行这种称呼的呀,这么可爱的称呼”。

我赶紧把副本给过了,退出了队伍,鸡皮疙瘩才慢慢消退。

讲真,类似这种听起来有撒娇或卖萌的称呼或语句,只限于让自己的另一半或自己的子女来用。

 

跟风例子多不胜数,类似“IG牛逼!”的朋友圈与微博及其评论的各种乱炸狂轰,其中包括营销广告的、从来没玩过英雄联盟的、害怕不发“IG牛逼”就跟不上节奏的。朋友圈里一股跟风狂潮,符合以上条件的,局外人能做的,便是顺手滑过去,或屏蔽,或删除。我选择了删除,眼不见为净。

 

记得有一次,我在家工作时,微信里弹出了朋友的信息。

他:有空?一起去看《XXX》电影啊,现在这电影很火!很多人看!

我:可是这类型的电影真的不适合我……而且我有点感冒。

他:感冒怕啥,来嘛!你买咱俩的票,我出喝可乐的钱,再免费给你解读电影剧情!这电影真的火!

我:电影票我会请你。但解读就不必了,边看电影边解读很影响其他人的观影。

 

回来路上。

我:话说你也不是这类电影的爱好者,为什么一定要去看呢?

他:因为平常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聊到这部电影呀,毕竟这么多人都去看,我怎能不去。

我:这算不算……跟风。

他:那是潮流,你不懂的。看了才会有话题,不然别人会以为你没见识。

 

路过新开的奶茶店。

他:“哇!喜茶!这很火的!网上都说这喜茶的排队人数都排成长龙了!咱进去喝一杯!”

我:“。。。。。。”

 

如果一个人跟风,除了是自身缺少主见外,心理空虚也是一个可能。他想在跟风时寻求认同感,表现自己合群的一面。这就好比几个人抱在一起取暖,而自己为了不受寒,也跑去蹭热量。跟风现象在我们身边很常见,尤其是网络跟风——微博,微信和其他社交平台。

 

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一群平日未提及过某已故歌星的人,在歌星忌日那天冒出来刷屏“你是我的信仰”,“你我的约定”之类的朋友圈。当问他们关于此歌星的事迹,却什么也不了解。“因为人人都是这样发啊。”一个认识的人说。

 

其实吧,只是以上那样跟风的话倒是未可厚非,又没有伤及他人利益,不喜欢不看就是了。但人类是富有感情的,所以为了使话语中感情色彩更加浓厚更加突出,有时会把言语极端化,绝对化。

 

刷微博时看到一则某男子多次猥亵幼童的新闻,有评论问候该男子的家人,并提议对男子的妻儿做同样的事,以牙还牙。令人心惊的是居然还有很多人点赞该评论。我想评论者也许是对此新闻感到气愤而已,但他却通过羞辱男子家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。多可怕不是吗?举着“伸张正义”的大旗,对犯人无辜的家属进行辱骂,这叫什么正义,不过是单纯宣泄情绪而已。

 

而这种极端化的危害比跟风这个行为本身更甚,是与网络暴力挂钩的。

 

之前有个“史上最恶毒后妈”的帖子,说一个小女孩被后妈毒打至吐血,并配上几张小女孩伤痕累累的图片。于是众多网友开始跟风谩骂,人肉女孩后妈的资料,还有更过激的网友威胁她的人身安全。结果最后被辟谣说女孩患有血友病,伤是自己摔到的,跟后妈并无关系。

 

在这里我谈两个问题:

 

如果辟谣前有人发帖为后妈澄清,网友们会信吗?

他们大概更愿意相信“后妈毒打女孩”这个所谓事实,这样他们就能把积攒的不满情绪向她宣泄了。

 

这件事中网友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?

对女孩后妈来说,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人肉,人身安全受到威胁,每天活得提心吊胆,心理上的伤痛只有她自己知道。而那些“正义”的网友,谩骂完便照常吃饭睡觉,即使事后发现骂错了也无妨,大家都骂了,法不责众,拍拍屁股走人了。

 

跟风的极端化体现在不对某一事物作调查便主观地下定义,误导其他人。一群乌合之众轻易摧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后便作鸟兽散,无迹可寻。最后,在看到某个事件时,不求我们去深入调查事件真相,只求不盲目跟风下定义,这就已经是在维护社会环境了。

 

所以坦白说,交友真的需要多维度去衡量其关系,尽量找兴趣相投、观念相似的。试问谁想周遭充斥着“杠精”与“跟风党”呢?“杠”可以,但请杠得有道理、有价值且不冗乏,不要误入幸存者偏差里;“跟”可以,但请跟得实际,不乱跳,不乱起哄。花花世界,一眼万千,能稳定平和地生活下去,是毕生最奢侈亦是最来之不易的财富。愿世界安好。

 

By JerryDodo


博客留言,只须填写昵称邮箱即可直接留言
您输入了  0/800  字
         © Copyright By JerryDodo私日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备案号:粤ICP备2021145967号